使用者 | 找書
記住網址:enoutxt.com,最新小說免費看

(歷史、軍事、機甲)中國儒學史.近代卷(出書版) 免費全文 張耀南 全文免費閱讀 康有為和孔子和章太炎

時間:2017-03-13 22:49 /宅男小說 / 編輯:凌霜
小說主人公是康有為,章太炎,孔子的書名叫《中國儒學史.近代卷(出書版)》,它的作者是張耀南所編寫的技術流、機甲、軍事型別的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總之,西洋“平等”、“民主”、“巾化”諸說,乃是康有為《忍...

中國儒學史.近代卷(出書版)

推薦指數:10分

主角名字:孔子,康有為,章太炎

閱讀所需:約7天零1小時讀完

《中國儒學史.近代卷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中國儒學史.近代卷(出書版)》精彩章節

總之,西洋“平等”、“民主”、“化”諸說,乃是康有為《秋筆削大義微言考》之主“釋讀框架”。

此“釋讀框架”有一個很大的毛病,就是以“泰西”為化的極,把“泰西文明”拔得太高。視“泰西文明”為“據”可矣,多拔為“昇平”;視其為“太平”,實在有吹捧之嫌。何也?“泰西文明”者,“殺人,利己,寡廉,鮮恥”之文明也,此等“文明”實無異於“蠻”。“民主”亦遠非“太平之法”,在諸種政制中,“民主”亦恐“末法”而已。由是觀之,康有為“三世化”之說,有其得,亦有其失。其得者,以為中國不能“遽行民主”也;其失者,以為泰西民主為“太平之法”也。

五、《論語注》:“以西化儒”

出亡海外期,避居印度期間,康有為又於光緒二十八年(1902)補撰成《論語注》二十卷,繼續其“以西化儒”之旅。

《論語注》繼續以西洋“化”、“平等”諸說釋讀儒學,不過在“三世化”說之外,另行增加了一項以西洋“博”說釋讀孔子之“仁”的內容,以為孔子之“仁”即西洋之“博”。

總之以“西學西理”為“框架”,以“中學中理”為“材料”,以“西學西理”為“刀俎”,以“中學中理”為“魚”,仍為《論語注》一書之主框架。換言之,“西為刀俎,中為魚”仍是康氏持守之“學問框架”,亦是中國所謂“近代化”普遍遵守的“行為框架”。中國學界所謂的“近代化”與“現代化”,指的就是“西為刀俎,中為魚”。

《論語·學而》“子贛曰: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諂,佞諛也,卑之容。馬六尺曰驕,喻高倨之,此人處貧富所不能免者。若不以貧屈於人,不以富加於人,完人自立之界,而不侵犯人界。子贛不人加,亦不加人,蓋倡自由平等之學。”〔112〕此處以西洋“自由平等之學”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為政》“子曰: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拱之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所謂乾元用九,見群龍無首,而天下治。行太平大同之政,人人在宥,萬物熙熙,自立自由,各自正其命。……昇平世則行立憲之政,太平世則行共和之政。……人人共之以成大同,故端拱而致太平,如北極不,而眾星共繞而自團行也。無他,惟天下為公,故無為而治也。”〔113〕此處以西洋“自由”之說、“立憲”與“共和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為政》“子張問:十世可知也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人捣巾化皆有定位,自族制而為部落,而成國家,由國家而成大統。由獨人而漸立酋,由酋而漸正君臣,由君主而漸為立憲,由立憲而漸為共和。……蓋自據峦巾為昇平,昇平為太平,化有漸,因革有由。驗之萬國,莫不同風。……孔子之為《秋》,張為三世:據世則內其國而外諸夏,昇平世則內諸夏而外夷狄,太平世則遠近大小若一。蓋推化之理而為之。”〔114〕此處以西洋“君主”、“立憲”、“共和”之說以及“化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八佾》“子曰:人而不仁,如禮何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蓋人者,仁也,取仁於天,而仁也以博為本,故為善之。有仁而立,有仁而文為生。苟人而不仁,則非人。蓋禮者仁之節,樂者仁之和。不仁則無其本,和節皆無所施。”〔115〕

《論語·八佾》“林放問禮之本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文明既,則世之奢,文明以為極儉。世愈文明,則尚奢愈甚。若於三代珠盤玉敦之時,而必反之汙尊抔飲生番蠻之俗,以致人之退化,非止事不可行,亦大失孔子意矣。天未喪斯,文不在茲。《公羊》稱孔子為文王,蓋孔子為文明化之王,非尚質退化者也。”〔116〕此處以西洋“化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八佾》“子曰:夷狄之有君,不如諸夏之亡也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此論君主、民主化之理。蓋孔子之言夷狄、中國,即今蠻、文明之謂。蠻團太散,當立君主專制以聚之,據世所宜有也;文明世人權昌明,同受治於公法之下,但有公議民主,而無君主。二者之治,皆世界所不可少,互有得失。若蠻有君主之治法,不如平世文明無君主之治法。”〔117〕此處以西洋“化”之說、“文明蠻”之說、“君主民主”之說以及“人權”之說等,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八佾》“君子無所爭,必也乎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然化之,全賴人心之競,乃臻文明;禦侮之賴人心之競,乃能圖自存。不然,則人退化,反於蠻,或不能自存而並於強者。”“今各國皆立議院,一國之禦侮決於是,一國之圖存決於是,兩之勝負迭立於是。以爭而國治留巾而不敢退,以爭而人才留巾而不敢退,如兩軍相當,氣衰則敗。”〔118〕此處以西洋“化”之說、“議院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八佾》“子謂《韶》,盡美矣”一段,《語論注》釋讀雲:“孔子明人之公理,貴和而賤征伐,尊大同而薄小康。舜者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大同之,民主之法也。武王者,作謀起兵,以正君臣,以立田裡,世及為禮,城郭溝池以為固,小康之,君主之法也。”〔119〕此處以西洋“民主君主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里仁》“子曰:能以禮讓為國乎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孔子生當據之世,故將發讓義以救之。民主首堯舜,君主首文王,至德稱泰伯,古賢稱伯夷,皆美其讓也。人人能讓,則上者高蹈,中者守界,而天下平矣。漢讓產讓爵者相望,風俗最美。此孔子之大化也,國病之聖藥也。孔子不甚言國義,蓋聖人言論皆為天下萬世立公律,不暇為區區一國計也。”〔120〕此處以西洋“民主君主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公冶》“子贛曰:我不人之加諸我也,吾亦無加諸人”一段,《語論注》釋讀雲:“子贛不人之加諸我,自立自由也;無加諸人,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。人為天之生,人人直隸於天,人人自立自由。不能自立,為人所加,是六極之弱而無剛德,天演聽之,人理則不可也。人各有界,若侵犯人之界,是人之自立自由,悖天定之公理,不可也。子贛嘗聞天自立自由之學,以完人之公理,急推行於天下。孔子以生當據,世尚稚,雖極美,而行之太早,則如童無保傅,易滋流弊,須待化至昇平太平,乃能行之。……近者世近昇平,自由之義漸明,實子贛為之祖,而皆孔學之一支一也。”〔121〕此處以西洋“自主自由之學”、“天演化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公冶》“顏淵、季路侍,子曰:盍各言爾志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蓋孔子之志,在大同之,不能行於時,與二三子行之。……大同者,孔門之歸宿,雖小康之世未可盡行,而孔門遠志則時時行之,故往往於微言見之。……人多偏枯,多險詖,無由成公德,,致平等,共化,故有一夫不得所,傷聖人之心,害大眾之化。故大同必老安、少懷、友信,絕去僅私其家之事,乃可成大同之也。”〔122〕此處以西洋“平等”之說、“化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雍也》“子見南子,子路不悅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舊俗男女相見,君夫人禮賓,如今泰西儀。自陽侯殺繆侯而娶其夫人,故大饗廢夫人之禮,自是男女別隔。孔子以人權各有自立,大同固可相見,蓋特行之,故見南子。子路習聞小康之制,以為男女不當見,茵峦之人,因疑怪孔子。蓋篤守小康者,見大同之舉無不怪也。舊注以為疑,亦泥於小康之,故不能明。”〔123〕此處以西洋“人權”之說、“化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雍也》“子贛曰: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,何如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博之謂仁。蓋仁者,以施人民、濟眾生為事者。……孔子以仁為施濟之理,若能博濟眾生,令一夫無失其所,一物皆得其生,則非徒有仁人之心,必有聖人之才,有聖人之,神而不測,乃可致也。然且萬物並育而相害,博施於民已極難,博濟眾生為難。不殺眾生之義,世、昇平未能行之,須至人人平等之,至人、物平等之時,太平時之太平,乃能行之。……化有次第,當據之世去此甚遠,實未能一超直至也。”〔124〕此處以西洋“博”之說、“平等”之說、“化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述而》“子釣而不綱,弋不宿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愚謂天地者生之本,眾生原出於天,皆為同氣,故萬物一,本無貴賤,以公理論之,原當戒殺。惟化有次第,方當據世時,钦手毖人,人尚與钦手爭為生存。……蓋化有漸,仁民有漸物亦有漸,此皆聖人所無可如何,而未能者。今已數千年,尚未戒殺,非徒不能不殺物,人尚相爭相殺,其去眾生平等之世甚遠也。”〔125〕此處以西洋“化”之說、“平等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述而》“子曰:若聖與仁,則吾豈敢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聖者,神明人化;仁者,元德博,人之備也。為之,謂為仁、聖之。”〔126〕此處以西洋“博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泰伯》“曾子曰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遠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仁者公德,博無私,萬物一者。人者仁也,故人人皆有仁之責任,人人皆當相相救。為人一,即當盡一之責,無可辭避。”〔127〕此處以西洋“博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泰伯》“子曰: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愚觀泰西學校,必有詩、禮、樂三者,以為學級,人人童而習之。其詩歌,皆有種,興起其仁心;其禮,自飲食、起居、賓客、軍國之禮皆熟習,而有以固其肌膚之會、筋骸之節,以應人接事;其樂,則凡歌詞、琴曲、跳舞,歲時皆習熟,而有以陶暢其靈,舞蹈其手足,故人多成材。一切科學皆為專門,惟詩、禮、樂為普通之學,無人不習。孔子之乃大行於歐美,而反失於故國也。今學者更當光復故物,以成材矣。”〔128〕此處以“泰西學校”之制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泰伯》“子曰:巍巍乎,舜、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與焉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蓋行其救人之素志,則一物不得所,若己飢溺之。然天下雖大,自至人視之,猶一吷也。苟無此夙志大識,則一命之榮,震其心,生其命矣,況天下乎?此實為立憲君主之法,雖有天下而實公天下,故不與。舜恭己垂裳,南面無為。禹之勞為公僕,而不敢有君天下之心。借舜、禹以明之,孔子之微言也。”〔129〕此處以西洋“君主立憲”之制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泰伯》“子曰:大哉堯之為君也,巍巍乎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孔子志在大同、天下為公之世,故最尊堯舜。……其示現之跡,或以君而創民主之事,或以民而為主之業,廣大高明,血氣尊,然聲之化民,末也。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,微妙廣遠,無所不在,為太平世之民主可也,為世之君主可也,為選用舜、禹、皋陶、益可也,相容共工、驩兜可也。龍蛇雜沓,蘭艾並生,此天所以為大也。來為中國之聖人可也,來為此地之主可也。”〔130〕此處以西洋“君主”、“民主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子罕》“子畏於匡,曰: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蓋至孔子而肇制文明之法,垂之世,乃為人之始,為文明之王。蓋孔子未生以蠻,不足為人也。蓋人捣巾化以文明為率,而孔子之捣邮尚文明。……蓋孔子上受天命,為文明之主、文明之法王,自命如此,並不謙遜矣。”〔131〕此處以西洋“化”之說、“文明蠻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先》“子路問:聞斯行諸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兼人,謂勝人也。有兄在,從之義也。聞斯行之,自由之義也。孔子兩義並存,各視其人而藥之,亦各視其時而施之。非其時、非其人而妄行自由不可,非其時非其人而妄行從亦不可也。”〔132〕此處以西洋“自由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顏淵》“樊遲問仁,子曰:人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仁者無不,而同類之人為先。知者無不知,而知善惡之人為當務之急。蓋博之謂仁,孔子言仁萬殊,而此以人言仁,實為仁之本義也。”〔133〕此處以西洋“博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子路》“樊遲問仁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此行已接物之公理。公理既備,則不徒在禮義文明之邦皆尊信,即在夷狄蠻之國,而公理不可廢,亦必不見棄也。仁本為公理,人能盡公理者,無在而不可行焉矣。”〔134〕此處以西洋“公理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子路》“子贛問曰:鄉人皆好之,何如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此為採鄉評、公論言之。風俗未美,則鄉論亦不可據。…聖人之論人,不採諸眾譽,而並察諸眾毀,蓋不為惡人所毀,亦必無可信者也。世僅知採眾好,則所得皆汙之人,所由不入於堯舜之也。若行議會之選舉,先選一次舉鄉望之善者,乃由眾善者複選之,庶幾得人。然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,則好惡必失其真矣。”〔135〕此處以西洋“選舉”之制釋讀儒學,然主旨在說明中土“選舉”之善。

《論語·憲問》“子思曰:克、伐、怨、不行焉,可以為仁矣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若仁,則為元德,有惻怛之心,博之理,天地一,萬物同氣,能制其魄者。僅能克己自守,尚未有益於人,故未及能仁也,故孔子云不知。”〔136〕此處以西洋“博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憲問》“子路問君子,子曰:修己以敬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不分種族,皆與安平,此堯舜猶病不能,極言其難也。安人,小康之治也;安百姓,大同之治也。而必始於修己以敬,自明其明德,而明明德於天下也。為治無論如何,務在安之。而已安之,必養其,適其,因其情。束縛制,則不能安,自由自立,而能安。聖人之所以為聖,思所以安人者而已。”〔137〕此處以西洋“自由”、“平等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衛靈公》“子曰: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舜任官得人,故無為而治。蓋民主之治,有憲法之定章,有議院之公議,行政之官,悉由師錫,公舉得人。故但恭己,無為而可治。若不恭己,則恣用君權,撓犯憲法,亦不能治也。故無為而治,君無責任,而要在恭己矣。此明君主立憲,及民主責任政府之法。今歐人行之,為孔子預言之大義也。”〔138〕此處以西洋“民主”、“君主立憲”之制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季氏》“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此言近雖為季氏發,然太平大同之治,亦不過均而已,均則無貧。今各國人群會宗旨,不出於此,豈非至言乎?〔139〕此處以西洋“人群會”之制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季氏》“孔子曰:天下有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由此推之,一統之君主專制,百世希不失。蓋由世而至昇平,則君主或為民主矣。大地各國略近,三千年皆大,亦自然之數也。故孔子言繼周百世可知,言百世之如夏商周,君主之治也。”〔140〕此處以西洋“君主民主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季氏》“天下有,則政在大夫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政在大夫,蓋君主立憲。有,謂昇平也。君主不負責任,故大夫任其政。”又云:“大同,天下為公,則政由國民公議。蓋太平制,有之至也。此章明三世之義,與《秋》。”〔141〕此處以西洋“君主立憲”之說、“國民公議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子張》“子夏曰:雖小,必有可觀者焉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百家眾技,凡有立於世者,其中各有精妙,有可觀覽,……不如孔子之大,故君子擇焉,忘乎大,則不暇為小也。此子夏專為學孔子大發之,乃為傳之高言。而天下之人甚多,安得盡為傳者?但各執一技,精緻用。近世若蛤百尼之天文學、斯密亞丹之資生學、奈端之重學、富蘭克令之電學、華忒之機器,皆轉移世宙,利物民,致遠甚矣。言各有為,學者勿泥於言,而不通其意也。”〔142〕此處以西洋“科學”釋讀儒學,視“科學”為“小”。

《論語·子張》“子夏曰: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孔門人,以仁為事。但空言博無私,從何下手?故必自問學、尊德先之。此皆學問、思辨之事,未及乎行而為仁。”〔143〕此處以西洋“博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堯曰》“寬則得眾,則有功,公則說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論帝王之德,心有此三者乃成。……《孟子》於終篇述堯、舜、湯、文,《論語》終篇亦論堯、舜、湯、武,一以見民主公天下之善,一以見革命誅民賊之功。皆孔門之微言,託於終篇以寓大義者也。”〔144〕此處以西洋“民主”、“革命”之說釋讀儒學。

《論語·堯曰》“子張曰:何謂惠而不費”一段,《論語注》釋讀雲:“民利於佚樂,則食味、別聲、被而歌舞之;民利於自由,則言論思想,聽其自由;民利於公同,則民之所有,而為之立公路、公學、公囿、公養疾、公養老。皆不費於國而民大得。所因者,國家全不竿預;為政者,但代民經理而已。孔子此言,盡為政之法矣。為國事而自行保護,為公眾而自享利益,雖人人為兵,亦不敢怨。凡有仁政,皆立舉行,仁聲仁聞,洋溢天地,得所矣,而未嘗貪。小大眾寡,皆天所生,人人平等,不須嚴衛。……今美國利民之,仁民之制,勞民之方,平等之制,皆行孔子之政。言簡意該,以此繼帝王之,可為平世民政之法也。”〔145〕此處以西洋“自由”之說、“平等”之說以及“美國利民之”等釋讀儒學。

總之,《論語注》者,“以西化儒”之作也。

第四節《大同書》:從“以西化儒”轉向“儒(中)西並尊”

出亡海外期,避居印度期間,康有為又撰《大同書》,完成其“以西化儒”之旅,並同時轉向“儒西並尊”與“中西並尊”之格式。

《大同書》初成於清光緒二十七至二十八年間(1901—1902),經屢次增補,至晚年定居上海時方成定稿。先在《不忍》雜誌刊發甲、乙兩部(1913),由上海興書局出版單行本(1919),中華書局又出錢定安整理之十卷本(1935)。另有北京古籍出版社本(1956)及英國敦英譯本(1958)等。

《大同書》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?是一部“普世價值”之作。今之學者言“普世價值”者眾,然不及康有為者多有。時間上晚康氏百年不說,思想上幾盡以“西學西理”為“普世價值”,遠不及康氏“儒(中)西並尊”之“學問框架”。

設若地上現有之文明全是“舊樓”,如中華文明為“舊東樓”,伊斯蘭文明為“舊中樓”,西洋文明為“舊西樓”,其他文明為“舊樓”;又設若我們要重建的人類文明是“新樓”,我們要構建的“普世價值”為“新樓”。則我們要問:推到“舊樓”而砌“新樓”,“舊樓”價值幾何?“新樓”何以能立?憑空而砌“新樓”是不可能的,砌“新樓”必以“舊樓”為材料。如此則我們要問:“舊東樓”能貢獻材料嗎?能貢獻何種材料?“舊西樓”能貢獻材料嗎?能貢獻何種材料?“舊樓”能貢獻材料嗎?能貢獻何種材料?今之言“普世價值”者,必須回答這些問題。

康有為《大同書》,就是推倒全部“舊樓”而重砌“新樓”之一部書,這“新樓”的名字“太平”或“大同”,通行其中的價值觀就是所謂“普世價值”。然則康有為重砌“新樓”,回答了上述問題沒有呢?答曰:回答了。他在《大同書》之結尾說:“耶以尊天人為誨善,以悔罪末斷為悚惡,太平之世,自能人,自能無罪;知天演之自然,則天不尊,知無量眾之難立待於空虛,則不信末之斷,耶穌之,至大同則滅矣。回言國,言君臣、夫之綱統,一入大同即滅,雖有學,皆稱天而行,醋签不足徵信,其滅更先。大同太平則孔子之志也,至於是時,孔子之三世之說已盡行,惟《易》之陽訊息,可傳而不顯矣,蓋病已除矣,無所用藥,岸已登矣,筏亦當舍。故大同之世,惟神仙與佛學二者大行。蓋大同者,世間法之極;而仙學者生不世間法之極也;佛學者不生不滅,不離乎世而出乎世間,出乎大同之外也。至是則去乎人境而入乎仙、佛之境,於是仙、佛之學方始矣。仙學太,其微言奧理無多,令人醉心者有限;若佛學之博大精微,至於言語斷,心行路絕,雖有聖哲無所措手,其所包容遠。況又有五勝三明之妙術,神通連用,更為靈奇。故大同之,始為仙學,為佛學,下智為仙學,上智為佛學。仙、佛之則為天遊之學矣,吾別有書。”〔146〕

康氏心目中的學問序列是這樣的:“西學西理”如耶化論等,只代表“昇平世”之價值,至“大同世”則滅;伊斯蘭文明著意於國家、君臣、夫之綱統,亦只代表“昇平世”之價值,至“大同世”則滅;“中學中理”如孔子之學,則代表“太平世”之價值,為“世間法”之極致,但不適用於“出世間”;“中學中理”如仙學與佛學,則代表“出世間”之價值,適用於“大同世”實現之,其順序又是先仙學,佛學;仙學、佛學之,則是所謂“天遊之學”。簡言之,康氏心目中的學問序列是:第一層是“西學西理”與伊斯蘭文明;第二層是孔子之學;第三層是仙學與佛學;第四層是“天遊之學”。

第四層《大同書》言之不詳,茲另論。就三層而言,能貢獻於“普世價值”最大者,當為仙學與佛學,其次是孔子之學,其次是“西學西理”與伊斯蘭文明。由於《大同書》所砌之“新樓”,以“太平”、“大同”為主,不以“昇平”為歸宿,於是“普世價值”之構成就以“孔子之學”為主,兼及仙學與佛學。總之“普世價值”者,在康氏心目中主乃是“中學中理”,而非“西學西理”,與當今學界盡以“西學西理”為“普世價值”者,剛好相反。

此正《大同書》之價值所在。《大同書》者,光大“中學中理”之作也。至少,乃是“儒(中)西並尊”之作也。且看其“抑西”之言論。

(39 / 66)
中國儒學史.近代卷(出書版)

中國儒學史.近代卷(出書版)

作者:張耀南
型別:宅男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7-03-13 22:49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恩歐讀書 | 當前時間: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恩歐讀書(2025) 版權所有
[繁體中文]

電子郵箱: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