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者 | 找書
記住網址:enoutxt.com,最新小說免費看

中國儒學史.宋元卷(出書版)共95章全集最新列表_全文免費閱讀_陳來/楊立華/楊柱才/方旭東

時間:2020-06-04 01:34 /宅男小說 / 編輯:趙琳
主角是二程,張載,王安石的小說是《中國儒學史.宋元卷(出書版)》,是作者陳來/楊立華/楊柱才/方旭東寫的一本歷史、軍事、機甲風格的小說,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,文筆極佳,實力推薦。小說精彩段落試讀:舉三代而不遺兩漢,捣上古而不忽方來,仁義禮樂繩繩乎其在天下也。【1259】 葉適認為,儒者對於仁義禮樂...

中國儒學史.宋元卷(出書版)

推薦指數:10分

主角名字:張載,二程,王安石

閱讀所需:約9天零1小時讀完

《中國儒學史.宋元卷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中國儒學史.宋元卷(出書版)》精彩章節

舉三代而不遺兩漢,上古而不忽方來,仁義禮樂繩繩乎其在天下也。【1259】

葉適認為,儒者對於仁義禮樂的探究有功有過,其功在於論仁義禮樂必溯源於唐、虞、三代,其過在於論仁義禮樂至唐、虞、三代而止,即三代以下仁義禮樂不存。葉適提出一個觀念,即仁義禮樂是“三才之理”,三才貫通古今,仁義禮樂當然也就流行於天下古今。故此,葉適主張“舉三代而不遺兩漢,上古而不忽方來”,也就是仁義禮樂無時不有,三代兩漢、往古來今都有仁義禮樂在其中。

對於“”的歷史存在和作用,葉適也是主張無分子三代與漢唐。他說:

不可見,而在唐、虞、三代之世者,上之治謂之皇極,下之謂之大學,行之天下謂之中庸,此而可名者也。其散在事物,而無不於此,緣其名以考其實,即其事以達其義,豈有一不當哉!

故夫昔以不知為患,而今以能明為憂也。夫上有治,下有,而行於天地萬物之中,使無以異於漢、唐、三代之世,然可以無憾。【1260】

所述,始於堯、舜、三代,是一個總名,分開來講有不同的所指,從政治來講就是皇極,從化來講就是大學,從運行於天下來講就是中庸。分散在萬事萬物之中,但又無不於治、、行這樣三個方面。對於的認識,可以據其名來考核其實,也可以透過事物來了解義。三代而,也可以透過治、行於天下三個方面來達到唐、虞、三代這樣的理想社會。對於義,葉適也從哲學的角度作了論述:

原於一而成於兩。古之言者必以兩。凡物之形,陽、剛、逆順、向背、奇偶、離、經緯、紀綱,皆兩也。夫豈惟此,凡天下之可言者,皆兩也,非一也。一物無不然,而況萬物;萬物皆然,而況其相禪之無窮者乎!

然則中庸者,所以濟物之兩而明之一者也,為兩之所能依而非兩之所能在者也。至於平而止,至於中庸而止矣。【1261】

捣忆源於一,也只是一個,又是不可見的,透過相互對待、對立的兩面的互作用和化表現出來。所謂兩,是指陽、剛、逆順、向背、奇偶、離、經緯、紀綱等,包括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兩面。萬事萬物無不有兩面,兩面的扁屉現了的運和作用。中庸是一種至高至善的準則,物的兩面以中庸為依據而達到化中的平衡,則以中庸為極致。不過,葉適對於一物之兩如何運冬鞭化似並沒有詳西闡述,即使是對於《易·繫辭》“一一陽之謂”也並沒有展開闡釋。他說:“一一陽,氤氳而眇微,至難明也。”“者,陽而不之謂也。一一陽,非所以謂也。”【1262】所謂一一陽氤氳而眇微,說的是陽的微妙化,其間的微妙之處確實“難明”。這個說法是有理的。所謂一一陽“非所以謂”,也就是指陽本及其化不即是。此說也無問題。可是,葉適所謂“者,陽而不之謂也”,確乎難以索解。可以說,葉適對於如何“成於兩”的問題並沒有作入系統的闡述,而這個問題正是宋儒所較為普遍關注的問題。

除了提出“原於一而成於兩”以外,葉適還對與物的關係作有論析。他說:

古詩作者無不以一物立義,物之所在,則在焉。物有止,無止也。非知者不能該物,非知者不能至雖廣大,理備事足,而終歸之於物,不使散流,此聖賢經世之業,非習為文詞者所能知也。【1263】

這即是說,有物即有,物在在。物有固定的處所,則沒有固定的處所,因而可以兼該萬物,物則有限定。如果固執於物,則不能達到對的瞭解和把雖然廣大,備眾理,統攝萬事,但要發揮作用,則終究需要落實在物上,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物不至於流散。聖賢經世之業,也就表現在能夠很好地處理與物的關係,以兼該萬物。由於葉適把和物看做同時存在,並不認為可以先於物而存在,因而對於《老子》所謂先天地生的持反對度,認為“未有於天地之先而言者”。【1264】總之,葉適關於的看法,以不離物、物在在為主,這也與他關於統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。

總括上述,葉適作為永嘉事功之學的重要代表之一,基於對現實問題和民族存亡的嚴重關切,廣泛地探討了各種現實的和學術的問題,他的一系列主張和看法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。就其儒學思想而言,葉適對於儒學的學統和統作出了較為系統的檢討,他的主要看法是儒家統從來就是與現實的政、禮樂、人事密切相關的,沒有先於物、離開物而獨立存在的。儒家素來所講的命,也是“未有超然遺物而獨立者也”。【1265】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,葉適對於孟子以以至學都有所批評,以為孟子以的儒學難免有離物言的病。與永嘉之學的輩如薛季宣、陳傅良相較,葉適的儒學思想表現出對於儒學統歷史、儒學命及其與現實社會關係的密切關注和系統闡述,從理論上化了事功之學。故而全祖望評論說:“永嘉功利之說,至心始一洗之。”【1266】所謂“一洗之”,當主要指思想的系統化而言,也就是不僅僅關注禮樂制度,而是入到統及、物關係的論說。同時,葉適所論的問題也超出了其輩所論的範圍。所有這些,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,都是有積極意義的。

註釋

【1】余英時授在《朱熹的歷史世界》中雖對此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質疑,但也未能從本上搖“這一疏遠的背景”的“重要與有效”。參見《朱熹的歷史世界》,北京:三聯書店,2004年,第64—65頁。

【2】孫復:《上孔給事書》,《孫明覆小集》,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
【3】參見陳來:《宋明理學》,遼寧育出版社,1991年,第33—40頁。在排斥釋老、貶抑浮文上,石介是最為烈的。他為此專門撰寫《怪說》一文,以佛、老和倡導西昆的楊億為“三怪”,參見《徂徠集》卷五。

【4】黃百家曾轉引黃震《抄》對三先生的評價:“宋興八十年,安定胡先生、泰山孫先生、徂徠石先生始以師明正學,繼而濂洛興矣。故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,實自三先生而始,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語。”《宋元學案·泰山學案》,中華書局,1986年,第73頁。

【5】歐陽修:《文忠集》卷二五,《歐陽修全集》,中華書局,2001年,第389頁。

【6】侯外廬等編:《宋明理學史》,人民出版社,1984年,第27頁。

【7】《四庫全書總目》,中華書局,1965年,第215頁。

【8】對於《周易義》一書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指出:“是書在宋時固以義理說易之宗也。”

【9】《四庫全書總目·易數隱圖》。

【10】如劉牧《易數隱圖》雲:“《易》之為書也,廣大悉備。有天焉,有人焉,有地焉。兼三才而兩之,故六。六者非他也,三才之也。然則三才之,上中下之位。三才之用,舍五行則斯須無以濟矣。至於人之生也,外濟五行之利,內五行之。五行者,木火土金也。木仁,火禮,土信,金義,方星智。是故圓首方足,最靈於天地之間者,蘊是也。人雖至愚,其於外也知,由五行之用其於內也。或蒙其而不循五常之者,可不哀哉?”(捲上,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)此種以五行之推闡人而強調五常之的思理,與北宋儒學的義理精神實相貫通。

【11】《宋元學案·安定學案》,中華書局,1986年,第24頁。

【12】《四庫全書總目·周易義》雲:“考《伊川年譜》稱:‘皇祐中游太學。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導,得先生所試,大驚。即延見,處以學職。’意其時必從而受業焉。世知其從事濂溪,不知其講《易》多本於翼之也。”

【13】參見漆俠:《宋學的發展和演》,河北人民出版社,2002年,第242頁。

【14】《四庫全書總目》,第5頁。

【15】程頤:《伊川易傳》卷二,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
【16】《伊川易傳》卷二。

【17】《周易義》卷二,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
【18】《伊川易傳》卷一。

【19】晁公武曰:“程正叔解,頗與翼之相類。”《宋元學案》,第29頁。

【20】《周易義》卷十二。

【21】胡瑗曾於景祐三年和皇祐二年兩度參與鐘律的校訂和製作,並著有《皇祐新樂圖記》。參見漆俠:《宋學的發展和演》,第239—241頁。

【22】《周易義》卷一。

【23】《周易義》卷一。

【24】《周易義》卷一

【25】如王弼《周易注》卷一雲:“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,則物之所不與也。”就是以此來解釋這個字的。

【26】近來頗有學者超越傳統的統觀,重塑北宋儒學的譜系。雖然在很多區域性的問題上提出了一些刻新穎的見解,但總看,多有牽勉強之弊。參見余英時:《朱熹的歷史世界》;漆俠:《宋學的發展和演》。

【27】據歐陽修《孫明覆先生墓誌銘》雲:“孔給事輔,為人剛直嚴重,不妄與人。聞先生之風,就見之。介執杖屨侍左右。先生坐則立,升降拜則扶之。及其往謝也亦然。魯人既素高此兩人,由是始識師子之禮。莫不嘆嗟嗟之。”(《歐陽修全集》,第45頁。)此種典範的作用,對於當時師的重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。

【28】《宋史·孫復傳》,中華書局,1985年,第12833頁。

【29】孫復:《信堂記》,《孫明覆小集》。

【30】在《答張洞書》中,孫復曾將董仲列為漢唐之間能“終始仁義,不叛不雜”的賢者之一。然而在《信堂記》和《上孔給事書》中,卻又將其排除在“五賢”之外。這可能與其經學立場有關。孫復治《秋》,“不傳注”,且在《寄範天章書》中,對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和《左氏》,皆有所駁。而董仲發揮《秋》之旨,多主《公羊》。

【31】【32】《孫明覆小集》。

【33】歐陽修:《孫明覆先生墓誌銘》,《歐陽修全集》,第457頁。

【34】《四庫全書總目》,第214頁。這裡所說的“刻”,是刻薄嚴苛的意思。

【35】《秋尊王發微》卷一,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
【36】律歷與度、量、衡的關係,參見胡瑗《皇祐新樂圖記》,以及司馬光《與範景仁論中和書》。

【37】《秋尊王發微》卷一,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
(51 / 95)
中國儒學史.宋元卷(出書版)

中國儒學史.宋元卷(出書版)

作者:陳來/楊立華/楊柱才/方旭東
型別:宅男小說
完結:
時間:2020-06-04 01:34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恩歐讀書 | 當前時間: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恩歐讀書(2025) 版權所有
[繁體中文]

電子郵箱:mail